教师名录

首页 - 师资队伍 - 正文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李阳

姓名

李阳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性别

导师类型

博导

职称

教授

所属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Email

liyang@email.tjut.edu.cn

学术兼职

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2、中国电源学会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装置专业委员会

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4、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委员

5、天津市电源学会副理事长

6、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二层次)

7、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

8、桑麻基金会奖教金获得者

9、天津市专业学位优秀课程负责人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11、天津市科技评审专家、河北省科技评审专家

12、中国电源学会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奖励、优博评审专家

13、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奖励咨询与评审专家

招生专业

0808电气工程(博);080800电气工程(硕);085801电气工程(专业学位)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代表性学术成果:


一、 奖励

[1]2020年,移动设备无线电能安全高效传输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1

[2]2021年,无线电能安全高效稳定传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1

[3]2019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基于风光互补智能微电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排名4

[4] 2011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基于DeviceNet总线宽幅重型聚酯网织机智能控制系统,排名3

[5]2016年,桑麻基金会奖教金获得者

[6]2019年度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论文指导教师

[7] 2019年,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课程(无线电能传输创新方法与实践)负责人

[8]2020年,指导学生获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2020线上任务赛(手动机器人速胜赛)三等奖。

[9]2020年,指导学生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信息技术新工科工程实践创新技术竞赛二等奖

[10]2016年,指导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二、 科研项目

1、主持 空间电场位移式无线传感网无线供电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01-2022.12

2、主持 移动机器人安全稳定无线供电方法与效率提高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01-2019.12  

3、主持 基于磁耦合谐振的电动汽车无线供电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3.01-2015.12

4、主持 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020.07.01-2022.06.30  

5、主持 电动汽车谐振式无线电能高效稳定传输与控制方法,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一般项目,2015.04-2018.07  

6、参与(2) 动态移动状态下电能感应变换单元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07 - 2020 .06

7、参与(2) 动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中高频电磁力作用与平抑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01-2020.12

8、参与(2)  近场谐振与感应耦合协同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4.01-2016.12

9、参与(3)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无线传能与转换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01-2012.12

10、参与(3)    高铁列车无线供电方法中的几个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01-2018.12

11、参与(3) 含多类分布式电源的微网电压频率控制与稳定性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2.1-2014.12  

12、主持 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关键问题研究,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1.11   -2014.11

13、主持 中距无线充电技术开发项目,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7.12-2019.12

14、主持100W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横向项目,北京瑞博祥合科技有限公司   2018.6.1-2018.10.15

15、主持 永磁涡流联轴器的综合仿真分析,天津吉玄节能技术有限公司,2013.12.1-2014.7.1

16 参与(4) 基于无线电能传输的电动汽车与电网高效技术研究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5.04-2018.05


三、 科研论文(第一作者)

[1]Yang Li, Weihao Dong, Qingxin Yang, et   al. Automatic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with Adaptive Network-based Fuzzy   Inference System for WPT[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20, 16(02): 1076-1085.SCI一区)

[2]Yang Li, Weihao Dong, Qingxin Yang, et   al. An Automatic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Feedforward-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for WPT System[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19, 66(05): 3963-3972.SCI一区)

[3]Yang Li, Shan Jiang, Xue-Li Liu, et al.   Influences of Coil Radius on Effective Transfer Distance in WPT   System[J].IEEE Access, Volume:7, 2019125960-125968.SCI二区)

[4]   Yang Li, KeHuo, Quan Li, et al.. A Novel Method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dentification and Resonance Decoupling Based on Frequency Hopping   Communication[J]. IEEE Access, Volume:7,2019:161201-161210.SCI二区)

[5]Yang   Li, Shan Jiang, Jia-Ming Liu, et al. Maximizing Transfer Distance for WPT via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by Coupling Coil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J].   IEEE Access, Volume:8,2020: 74157-74166.SCI二区)

[6]Yang   Li, Xin Ni, Jiaming Liu,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Coupling Coils for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J].   Electronics, 2020, 9(11).SCI三区)

[7]Li   Yang, Liu Jiaming,YangQingxin, et al.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onics, 2020, 9(11):1910.SCI三区)

[8]Yang   Li, Rui Wang, Yu-JieZhai, et al. A Novel Single-Wire Power Transfer Method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ENERGIES,2020,13(19): 5182.SCI三区)

[9]Yang   Li, Jing-nan Ma, Shao-bo Shi, et al.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bilayer coil structure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J]. 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 2021, 21(5): 840-851.   (SCI:000626376500001;EI:20211110072450)

[10]Yang   Li, Jiaming Liu, Shan Jiang, Xin Ni, Jingnan Ma, Rui Wang, Lin Sha. Novel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Based on Negative Resistors for WPT[J]. 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 2020,20(04):1099-1108.SCI:000530195400001EI20202108693115

[11]   Yang Li, Yumei Li, Shaojie Feng, et al. Wireless Synchronous Transfer of   Power and Reverse Signals[J]. 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2019,19(03):827-834.SCI:   000468345100020EI:20192807165129

[12]Yang   Li, Jingtai Zhao, Qingxin Yang, et al.A Novel Coil With High Misalignment   Toleranc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J].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19,55(6): 1-4.SCI:000468602500001EI:20192106971497  

[13]Yang Li, LiuLiu, Cheng Zhang,et al.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Adaptive   Frequency-Tracking Control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J]. 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 2018,18(5):1470-1478. SCI:   000445104000016EI:20184305977230

[14]Yang Li, Cheng Zhang, Qingxin Yang, et   al. Improved Ant Colony Algorithm for AdaptiveFrequency-Tracking Control in   WPT System[J]. IET Microwaves, Antennas & Propagation, 2018, 12(01):   23-28.SCI: 000419497100004EI:20180304652442

[15]李阳,杨庆新,闫卓,.无线电能有效传输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电工技术学报,2013,281:106-112.EI:201311161144052016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领跑者5000))

[16]李阳,杨庆新,闫卓,.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向性分析与验证[J]. 电工技术学报,2014,29(2):197-203.EI:20141417541320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优秀论文;2014年度电工技术学报优秀论文

[17]李阳,张雅希,杨庆新,.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最大功率效率点分析与实验验证[J].   电工技术学报,2016,31(2):18-24.EI:201608019620012016年度电工技术学报优秀论文

[18]李阳,尹建斌,杨庆新,. 非对称耦合线圈内阻与品质因数对传输功率与效率及其频率分裂的影响[J].   电工技术学报,2018,33(12): 2742-2750.EI:20183505745049

[19]李阳,董维豪,张诚,. 过耦合无线电能传输功率降低机理与提高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8,33 (14): 3177-3184.EI:20184205953456

[20]李阳,张雅希,杨庆新,.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阻抗分析与匹配电路设计方法研究[J].   电工技术学报,2016,31(22):12-18.EI:20164903102023

[21]李阳,杨庆新,陈海燕,.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16(7):7-11. EI: 20123715431712

[22]李阳,杨庆新,陈海燕,.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影响传输功率和效率的因素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2,31(3):31-34,39.


四、 著作

[1]李阳,高圣伟,金亮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指导.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05.

[2]李阳,方红伟,刘雪莉等.电气与自动化类毕业设计指导.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05.

[3]杨庆新,张献,李阳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8.  

[4]隋修武,张宏杰,李阳等.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06.

[5]高圣伟,孙醒涛,李阳等.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4.  


五、授权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1、地铁风阀控制器,天津:ZL   201010532422.5

2、逻辑控制装置,天津:ZL   201010532448.X

3、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和信号同步传输系统,天津:ZL 201510304244.3

4、一种中距离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及装置,天津:   ZL 201610964341.X.

5、一种太极型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结构,天津:ZL201810798910.7.

6、一种太极型非对称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优化结构,天津:ZL   201810797356.0.

7、一种新型的高密度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结构,天津:ZL 201810245946.2.

8、一种共地结构的新型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及装置,天津:ZL 201710562660.2.

9、一种新型无线电能传输全向三维发射线圈装置. 天津:ZL 201710267435.6.

10、一种新型无线电能传输有限三维全向发射线圈装置,天津:ZL 201710267432.2.

11基于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身份识别与谐振解耦方法,天津:ZL 201810123091.6.


备注:

年度计划招生博士1人,硕士4-6人;

对学生的期望:

一、有家国情怀、有梦想! 拒绝平庸!

二、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三、有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魄力和冲动!

四、不要求很聪明,智商正常即可,但是一定要勤奋、努力、坚持!


课题组承诺:

一、根据研究生个人发展规划和基础水平,设立前沿领域或重大应用需求的课题,积极指导、共同参与研究方案的制定、设计和实施,培养并大幅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学术水平、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题经费充足,实验条件完备,国内外同行交流渠道畅通,为研究生研究提供保障;

三、给每位研究生免费配备必要办公工具,课题所需器件、耗材等费用由课题组负担,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四、本课题组属于天津市新能源电力变换传输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系国内外最早开展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团队之一,在无线电能传输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定期组织研究生和国内外同行教授、工程专家等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为研究生提供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